
总算知道为什么《东极岛( dǎo)》没有提前开点映了,以及( jí)首映场后为什么一水的( de)媒体人都只聊工业和特( tè)效。因为这就是一部彻头( tóu)彻尾的,创作观念极其落( luò)后、技法异常平庸,同时把( bǎ)市场算计赤裸裸的摆在( zài)台面上的工业垃圾。
本片( piàn)编导们不是浪费而是侮( wǔ)辱了这个题材和故事,尤( yóu)其是故事里的中国渔民( mín)们。建议大家,有时间无妨( fáng)再看一遍纪录片《里斯本( běn)丸沉没》,有钱的话再看一( yī)遍 《南京照相馆》 也行。真没( méi)必要把时间和金钱,浪费( fèi)在这种既不尊重历史,也( yě)不尊重受难者,更不尊重( zhòng)观众的烂片上。

《东极岛》的( de)故事取材自历史上发生( shēng)的真实事件。作为一部故( gù)事片,观众不必苛求它所( suǒ)讲述的情节和细节,要像( xiàng)纪录片一样“完全基于历( lì)史事实”;应当允许主创们( men)有足够想象、虚构和戏剧( jù)化的改编空间。但是,这个( gè)空间是有边界的,不能背( bèi)离核心事件的历史真实( shí)性和精神内核。
里斯本丸( wán)号沉没,中国东极列岛的( de)渔民们,在自身极其贫困( kùn)且很可能遭到日军报复( fù),要承担巨大风险的情况( kuàng)下,毅然冒着风浪和日军( jūn)的袭击,出海拯救了众多( duō)英军战俘,尽己所能地给( gěi)予这些战俘基本的生存( cún)庇护。
这一英雄壮举的背( bèi)后,展现了中国人民善良( liáng)勇敢、舍己救人的大无畏( wèi)精神,和高尚的跨越国界( jiè)的人道主义情怀。到了电( diàn)影中,却被编导扭曲和矮( ǎi)化成了愚昧懦弱的渔民( mín)们在外来个人英雄的带( dài)领下,由于屈辱和仇恨,忍( rěn)无可忍才起身反抗日军( jūn),集体出海救人。

本片在对( duì)营救事件的改编思路上( shàng),有三个令人费解的重大( dà)败笔。
其一,将虚构的屈辱( rǔ)和觉醒线前置于真实的( de)营救线;给人一种不受辱( rǔ)、没有恨的中国人,就不会( huì)、也没法营救战俘的错误( wù)印象。影片结尾打出字幕( mù),说是要“献给血性的中国( guó)人”。我不知道主创们是怎( zěn)么理解中国人的血性的( de),难道国人的“血性”只能源( yuán)于屈辱和仇恨,不能直接( jiē)出自勇敢和善良吗?

其二( èr)、将在地的集体英雄主义( yì),让位于外来的个人英雄( xióng)主义。片中朱一龙、吴磊和( hé)倪妮这三个主要角色都( dōu)是外来的,编导刻意的将( jiāng)他们和岛上的渔民们区( qū)隔开:
对朱一龙跟吴磊是( shì)身份和空间的区隔——与“海( hǎi)盗”各居南北、老死不相往( wǎng)来;对倪妮是观念上的区( qū)隔——女人不能进祠堂,不能( néng)出海。岛上的渔民在这种( zhǒng)区隔中,被刻画成了是要( yào)被“从天而降”的外来者/穿( chuān)越者,教化和启蒙的群氓( máng)。
相比《南京照相馆》中对于( yú)“仁义礼智信”的文化自信( xìn),《东极岛》里“有人落海,一定( dìng)要救”的古训明显式微、且( qiě)被边缘化了。照相馆里的( de)每一个个体英雄,无论是( shì)警察、女演员还是邮差,都( dōu)是从南京城的大街小巷( xiàng)中走出来的,观众相信在( zài)街头的拐角处迎头就会( huì)碰上这样的人。
东极岛上( shàng)率先挺身而出的个体,却( què)不被认为是这片土地和( hé)文化所能孕育的。这无疑( yí)是对东极列岛上的渔民( mín)们一种莫大的侮辱。两相( xiāng)比较,高下立见。

其三、强化( huà)和渲染了日军残暴邪恶( è)形象的同时,弱化了英军( jūn)战俘积极自救的力量。
在( zài)“里斯本丸沉没”事件中真( zhēn)正和最主要的受难者,是( shì)以英军为代表的盟军战( zhàn)俘们。这些战俘在沉船前( qián)最绝望的生死关头,展开( kāi)了各种形式的自救和互( hù)助行动,有很多令人感动( dòng)的、可歌可泣的瞬间。
《东极( jí)岛》里的战俘们则完全沦( lún)为了故事的背景板和工( gōng)具人。自救行动被草草带( dài)过,主要功能变成教吴磊( lěi)说英语,家就是“home”;剩下的就( jiù)是等着化身中国“海王”的( de)朱一龙来拯救,集体高呼( hū)“chinese”交差完事。
导演在片中直( zhí)接拍下了日军将英军战( zhàn)俘纽曼斩首,把带血的头( tóu)颅高高举起的镜头。显然( rán)他并不在乎,这个毫无必( bì)要、明显带有消费和剥削( xuē)意味的血腥画面,是否会( huì)给片尾接受采访的战俘( fú)后代们带来二次伤害。
毕( bì)竟,比起受难场景被“工具( jù)化”的程度,我们中国人的( de)祖辈们更惨。无论是被尖( jiān)刀刺死的孩子,被推下山( shān)崖的族长,还是被活焚的( de)教书先生,以及所有被无( wú)差别射击的村民......这些直( zhí)给的暴力场景,意图非常( cháng)单一,就是为了激发银幕( mù)外观众的愤怒情绪。

通过( guò)不断堆砌这些令人血脉( mài)偾张的画面,来刻画日军( jūn)与禽兽无异的残暴形象( xiàng),是最容易,也最省事的。然( rán)而,以此能揭示的法西斯( sī)和日本军国主义罪行,也( yě)永远只能停留在最表面( miàn)。
唯有深刻呈现战俘的绝( jué)望,渔民的救援才有重量( liàng),才能呈现出营救行动本( běn)身的意义和价值。如果不( bù)能让观众,对被拯救方的( de)绝望处境感同身受,体会( huì)到那种当中国渔民出现( xiàn)时,“一道光打在脸上的感( gǎn)觉”。再怎么在技术上使力( lì),也只能沦为超英爽片和( hé)抗日神剧,无法引起观众( zhòng)发自内心的共情,更别提( tí)思考了。

当一部电影一股( gǔ)脑的想着给观众传递“昨( zuó)日之辱,今日之刃,血债血( xuè)偿”的情绪时,实在不必假( jiǎ)装自己还很在意“打捞真( zhēn)相”,要给世界讲述精彩的( de)中国故事。
不客气的说,有( yǒu)方励的《里斯本丸沉没》打( dǎ)板在前,管虎和《东极岛》的( de)编导团队,还能把这个好( hǎo)故事拍成这个鬼样子,应( yīng)该引以为耻。光谈技术和( hé)视效,是不足以遮羞的。